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陈津:深度分享长安汽车新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览会

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陈津:深度分享长安汽车新供应链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01 09:44:52    浏览:6

7月24-25日,“2025长安汽车前瞻技术与生态链合作展示交流会·7月年度标杆场”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成功举办。本场活动共吸引102智电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参展、演讲,525件前沿产品和创新成果集中展出,两日举办6场技术论坛,带来45个精彩演讲报告,1300余名行业精英、技术专家及企业代表到会交流。


图片11.png

活动开幕式上,长安汽车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陈津链动未来,共建生态——长安汽车新供应链体系建设分享展开精彩演讲。系统阐释了长安汽车新供应链体系建设的核心战略与愿景。


以下为陈津总演讲实录:


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浪潮交汇之际,我们正亲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是永恒的主题,唯有顺应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双重洪流,方能赢得可预期的未来。长安汽车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分享我们关于“链动未来,共建生态”的最新思考、实践。接下来,请允许我从四个维度展开。

一、时代之问:为什么必须重构供应链?

首先,让我们把镜头拉远,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为什么必须重构供应链?

第一,产品之变,软件定义汽车,硬件可插拔。传统链式逻辑被打破,中国汽车供应链正从“链”向“网”进化,从“传统供应”迈向“聚合生态”,最终走向“共赢生态圈”。

第二,是边界之变,竞争维度从单一产品转向全链生态;衡量标准从成本优先到韧性优先,采购模式也从“单点交易”跃迁为“生态协同”。

第三,是规则之变,碳关税、芯片自主化、关键矿产清单等新规,使绿色合规与供应链安全成为生存底线。

最后是客户之变,“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需求正在倒逼研发、生产、服务全链路走向柔性化、数字化、透明化。

四重力量叠加,使传统供应链不堪重负,重构已刻不容缓。

二、长安之答:破局之道与实践路径

我们深刻认识到:产品定义权正在转移,竞争边界持续外扩,规则体系加速重构,用户需求不断裂变一一传统模式已无法承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的使命。因此,供应链重塑不仅是战术升级,更是战略破局。

时代催生变革,产业呼唤破局。供应链重塑势在必行!

为此,长安汽车必须直面新产业竞争,构建新发展格局。锚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成为行业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宏伟目标,并以“54315”规划为牵引绘制供应链变革“1243”重塑蓝图。

“1243”蓝图可概括为“一目标、两主线、四策略、三保障”。

一个目标,构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供应商关系。

两条主线,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全场景客户体验最佳。

四大策略,品类重构、合作模式创新、差异化采购、新型合作关系打造。

三重保障,流程体系、数字化、低碳生态。

蓝图已定,重在践行。有了顶层框架,我们需要“撬动全局的支点”。因此,长安提出“六大抓手”,而品类重构正是首要抓手,它既是技术解耦与供应资源重组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与"全场景体验最佳"双主线价值的关键落子。

抓手1. 品类重构,从买卖到共生。

我们打破传统电子电气架构,构建6层新型架构为底座,实现“硬件可插拔、场景可编排、生态可随需、系统自进化”。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采购品类管理逻辑,搭建了品类划分模型及战略供应商选择模型,分别形成品类画像及供应商分级定位。我们对现有零部件品类进行价值区分,制定差异化策略,形成“一品一策”。聚焦高价值品类纵向深耕,从战略合作、共同开发、联合制造、深入二级等方面,加强核心供应商合作深度;推动低价值品类横向合并,增大发包,加速供应商整合,促进优质供应商做大,培育“小巨人”。

除此之外,首次把软件、芯片、代工纳入新品类管理体系,为后续生态协同奠定资源基础。品类重构完成后,如何与伙伴发生化学反应?这就引出了第2个抓手。

抓手 2. 合作模式变革,从“交易”到“生态”

长安汽车坚持打造共享共赢的生态合作圈。我们用产业全景视角扫描原材料到总成的每一环节,识别关键技术、工艺与成本洼地。围绕“软硬解耦、开发与制造解耦”两大原则,对钢材、铝材、芯片、显示屏等大宗物料实行集量采购与分层管理,让系统成本理念贯穿始终。

合作角色也随之多元:传统Tierl、ICT巨头、新技术公司共同围绕整车厂形成“多维合作矩阵”-一联合开发、代工、共享产能等多种模式共生共赢。当合作深度陡增,数字化底座就成为透明治理的刚需。

抓手3. 数字化转型,从“经验”到赋能。

我们打造“看得见、算得准、控得住”的智慧链。重点推进两件事:一是构建全球采购管理平台,利用数字化驱动。供应商关系管理。通过数字化技术,实时收集和分析各合作伙伴的各项数据,建立更加科学的供应商分层分级体系。二是打造供应链透明“亮灯工程”,实时共享年、月、周、日、队列计划等数据。提高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数字化让需求波动不再可怕,但要把波动转化为可持续竞争力,还需要绿色引擎。

抓手4. 低碳共生,从“合规”到“领跑”。

我们坚决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贯通设计一制造一物流一回收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通过结构化稳健降碳减排和非结构化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到2025 年,核心供应商100%完成碳盘查,50%使用可再生电力;同时,提前锁定符合欧盟CBAM、北美IRA规则的绿色资源池,储备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供应商资源,让绿色成为韧性的一部分。安全与可持续已就绪,下一步是“快”。

抓手5. 柔性供应链,从“刚性”到“敏捷”。

一是产品柔性,二是产线柔性。

产品端,做到三同三不同。

1.软硬解耦,硬同软不同:推进产品硬件平台化、软件差异化,实现硬件通用,软件可刷写,以满足不同使用场景需求,降低供应及呆滞风险;

2. 内外有别,外同内不同:推进零部件接口统一,实现安装结构平台化,通过对零部件内部的柔性设计,满足不同需求;

3.上下不一,下同上不同:锁定零部件的可变、不可变结构,实现可变结构柔性可调,适应各种场景需求。

产线端,做到品种柔性、产能柔性、改造柔性。

其一,品种柔性,通过总成模通化、片件模通化的产品柔性管控,最大限度实现多项目设备和产线的共用;

其二,产能柔性,通过对生产线整体布局、产品工艺优化等方式,对生产节拍的柔性调节,实现产能峰谷快速切换;

其三,改造柔性,根据制造工艺以及生产线的特性、产线扩能端口预埋等,推进改造投入低,对生产扰动少。

柔性让我们能随时响应千人千面,但要把响应转化为长期优势,需要更深层次的信任绑定。

抓手6. 创新合作模式,从“浅层合作”到“深度绑定”,让信任成为生产力。

我们将把传统的买卖关系升级为“全生命周期共同体”。具体路径是“两个模型、四个机制”。

双模型驱动:持续迭代品类定位模型与供应商分层模型,把零部件技术复杂度、战略重要度、供应风险三维映射为九级矩阵,实现“一品一策、一企一策”。

建立四重绑定机制:

技术联合开发一一共建实验室,专利池共享50%;核心产品共创,技术优势互补,开发效率可提升 20%;

成本共同分担一一研发阶段:共同投入,包括人员、设备等;供货阶段:阶梯返利+目标成本对赌,双方共担3%以内波动;

产权成果共享一一支持联合开发成果市场推广,结合 IP 归属按投入比例分成,后期许可收益五五分成;

后期收益分享一一销量每增加10%,供应商享受超额利润阶梯激励。

推动场景化落地,在这里列举两个已实施方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5长安汽车前瞻技术与生态链合作展示交流会·7月年度标杆场圆满闭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