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汽车行业第36届年会举行了2025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及数字制造前瞻论坛-重庆世纪博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重庆汽车行业第36届年会举行了2025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及数字制造前瞻论坛

发布时间:2025-04-01 21:17:03    浏览:59

微信图片_2025-04-09_205723_995.jpg

2025年3月28日,重庆汽车行业第36届年会暨2025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科技与供应链展览会——“2025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及数字制造前瞻论坛”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的6位行业专家围绕“材料革新”与“制造升级”两大维度分享了轻量化材料、密封材料、数字化检测、智能制造技术、超大型压铸技术等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和实践应用。来自全国的主机厂和零部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全球知名供应商、出行服务提供商等单位的200余名嘉宾参加了本场分论坛,并展开热烈讨论。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642_756.jpg

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

冀杰


本场论坛由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冀杰主持。


常智渊:汽车钢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与绿色制造策略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645_853.jpg

攀钢集团研究院专家常智渊


攀钢集团研究院专家常智渊作题为《攀钢汽车钢产品及应用技术》的报告。


常智渊介绍,攀钢集团研发的第三代汽车用钢,兼具了高强度与轻量化特性,在新能源汽车车身、电池包结构等关键部件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已成功突破强度、韧性与延迟开裂协同控制等技术瓶颈,同时团队联合产业链创新“双门环一体化热成形制备技术”,能够实现轻量化与安全双突破。常智渊指出,面向新能源领域,攀钢将聚焦于量产极薄宽幅钢及“大废钢比”产品,研发高疲劳性能焊管钢,以及构建材料-设计-加工联动的绿色产业链,提供轻量化低碳解决方案两大方向。当前攀钢的产品已具备耐腐蚀、抗碰撞等场景定制能力,覆盖全强度层级。未来将以“高质+低碳”为主线,通过材料创新与绿色制造推动汽车产业升级,依托热成形钢技术优势及全流程减排路径,助力行业安全高效发展,为“双碳”战略提供实践范例,推动汽车钢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朱鸿晨:胶粘剂技术正成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的“隐形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648_807.jpg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胶事业部总经理

朱鸿晨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胶事业部总经理朱鸿晨作题为《硅宝胶粘剂驱动汽车智能制造新引擎》的报告。


朱鸿晨提出,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与轻量化的发展浪潮中,胶粘剂技术正从传统辅助材料升级为关键工艺支撑。新一代胶粘剂在耐极端温度、高效导热及环保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产品的应用场景已从基础的车身密封拓展至动力电池模组封装、智能驾驶系统集成等核心领域。在电池技术方面,创新型导热结构胶通过热管理效率优化,可大幅提升安全性能与续航能力。据朱鸿晨介绍,硅宝科技研发的耐高温高导热产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有机硅密封胶在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表现,以及聚氨酯材料在轻量化结构粘接中的优异性能,正在为行业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曾望云:数字化技术驱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品质实现跨越式升级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651_262.jpg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曾望云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零部件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曾望云作题为《“质”胜未来:汽车零部件品质化升级的思考》的报告。


曾望云谈到,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网联化转型的重要阶段,零部件行业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质量跃升。在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系统正成为行业新趋势;智能仿真技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产品开发效率,新型在线检测装备则有效保障了零部件产品的一致性;轻量化材料技术和低碳生产工艺的创新突破,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此同时,国际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检测认证能力的提升,正在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重要支撑。曾望云强调,面对新的产业变革,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质量升级,共同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


 刘欢:激光智造驱动汽车产业革新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653_932.jpg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欢


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刘欢作题为《激光智造在汽车轻量化的方案介绍》的报告。


刘欢提出,作为国内激光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大族激光聚焦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技术与智能化产线集成,为汽车轻量化提供高效解决方案。第三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通过轻量化切割头设计、高动态电机驱动及三维全角度防撞技术,显著提升加工效率与稳定性。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实现复杂拐角无毛刺切割,满足热成型门环等高精度部件的严苛要求。集成视觉识别与机器人协同的智能产线,通过自动上下料、漏切检测等模块,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生产效率提升近40%,材料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刘欢强调“技术自主化”战略,依托持续迭代的激光工艺与智能系统,突破高端装备“卡脖子”难题,推动国产激光装备向高精度、高可靠性方向升级,为汽车产业轻量化转型与智能制造提供底层技术支撑。


韦虹:铝锻造与碳纤维破解新能源汽车轻量化与安全难题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657_393.jpg

力野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韦虹


力野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韦虹作题为《轻量化与安全并行:铝锻造与碳纤维共筑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报告。


韦虹提到,力野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提出的有关铝锻造与碳纤维协同创新的轻量化解决方案,是在响应新能源时代“更轻、更强”的诉求,助力新能源汽车突破续航与安全瓶颈。铝锻造凭借轻量、高强、可回收等特性,可适配底盘、动力系统等结构件,碳纤维则以超轻高刚优势,应用于车身关键承压区域。二者协同设计可显著降低整车重量,同时强化碰撞安全与动态响应。现阶段力野已为多家客户提供了核心零部件与服务,并开发了碳铝复合副车架、电池托盘等创新样件,铝锻造与碳纤维协同实车测试的表现优于传统材料组合。韦虹表示,依托母公司复盛集团在碳纤维热压技术与航天级制造的经验,力野将持续推动多材料一体化设计,聚焦电池托盘、车身框架等核心结构,构建标准化轻量化系统方案,响应全球低碳政策与市场需求,赋能下一代新能源汽车高效、安全、智能发展。


林兆富:一体化压铸技术革新汽车制造 效率跃升与轻量化模块化并行突破


微信图片_2025-04-09_211700_273.jpg

长安汽车制造中心经理林兆富


长安汽车制造中心经理林兆富作题为《长安汽车一体化压铸介绍》的报告。


林兆富提到,长安汽车凭借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开创了汽车制造领域的全新范式。该技术通过高度集成化设计,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能耗,结合轻量化材料创新,采用自研高性能免热处理铝合金及再生铝材料,能够实现减重及成本降低,同时兼容多车型平台化开发。林兆富指出,在工艺层面,长安汽车首创“一模两件”技术,结合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智能化工艺决策系统,实现模温精准控制与质量预测,大幅提升生产稳定性。同时,通过模块化夹具、智能物流等技术实现多车型混线生产,兼容性与效率同步升级。林兆富指出,未来一体化压铸技术将向“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新结构”等方向拓展,推动汽车制造向更轻、更强、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为行业树立绿色高效的新标杆。


本次分论坛,聚焦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与数字制造难点与突破,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技术人员洞见当下、瞰思未来,为重庆市整车、零部件及制造企业打造了高质量的互动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