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思考-重庆世纪博悦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思考

发布时间:2025-04-01 20:28:41    浏览:66

3月27日,重庆汽车行业第36届年会暨2025年首期“科创重庆”双月论坛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启幕,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共筑新质生产力,共建产业新生态”。


微信图片_2025-04-09_203147_165.jpg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汽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孙逢春在重庆汽车行业第36届年会暨2025年首期“科创重庆”双月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能源汽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孙逢春在年会上发表了题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科技与产业发展思考》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已进入收官阶段,在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期评估与新一轮国家科技中长期战略(2026-2035年)编制背景下,需系统性谋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突破方向与实施路径,思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能够做出哪些贡献。


他指出,在2024年及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强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光伏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支撑领域,为我国工业体系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在2025年贺词中特别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已突破1000万辆大关,标志着该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据2023年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汽车产业总产值达11.2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10.3%,首次超越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其中新能源汽车贡献率达38.6%,核心产业链带动就业超800万人,形成从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到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生态,证明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孙逢春院士展示了国家新能源汽车监测与管理平台的最新数据。截至 2025年3月26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180万辆,累计行驶里程达1.23万亿公里,实现碳减排3.77亿吨,区域分布呈现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大省集中特征。作为 "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的标杆产业,新能源汽车已形成六大全球竞争力标志:一是市场规模持续领先,2024年全球销量占比达 70%,出口覆盖128个国家和地区;二是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动力电池产能占全球68%,驱动电机功率密度达5.6kW/kg;三是品牌全球化突破显著,比亚迪、蔚来等6个自主品牌跻身全球销量前十;四是建成全球首个车联网国家监管平台,实时监测车辆超2800万辆;五是充换电网络覆盖 98% 地级市,公共充电桩达587万台;六是智能网联技术实现L4级场景应用,主导制定12项国际标准。该产业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推动我国汽车产业总产值突破11.2万亿元,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的历史性跨越。


参会代表认真听取报告


孙院士结合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能源政策要求,提出了以下六方面思考:


思考之一: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走向何方?

面对全球贸易壁垒升级及西方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性压制,中国需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巩固产业领先地位。核心任务包括: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应对美欧关税政策冲击,统筹“双碳”目标与交通强国战略的协同推进,确保2030年碳达峰与2035年交通强国目标的实现。关键路径在于依托“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联动”的产业生态,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抵御外部封锁,扩大全球技术标准与市场规则制定权。


思考之二:强国战略与能源+双碳发展战略

从能源与工业革命的历史维度看,第三次能源革命以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与多元智能动力技术融合为特征,为中国实现制造强国、能源自主可控提供战略契机。前两次革命(蒸汽动力+煤炭、内燃机+石油)分别成就英国与美国,而当前以可再生能源、电动化与智能电网为核心的新范式,或将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中国需把握清洁能源技术突破、交通能源系统重构的历史窗口,通过能源-交通-制造深度融合,推动“中华强国梦”从愿景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思考之三:交通强国、双碳发展战略逻辑与技术路径

实现交通强国与双碳目标需系统性技术变革:一是通过车辆全面电动化降低石油依赖(当前道路交通碳排放占比达85%),构建“平时用电、应急用油”的能源安全框架;二是推动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化转型,将道路网络升级为分布式能源节点,促进绿电(光伏/储能)与交通用能深度耦合;三是以“新三样”产业链闭环为核心,形成“交通需求驱动绿电消纳—绿电供给反哺交通脱碳”的良性循环,突破西方技术封锁,实现能源自主与产业竞争力双提升。

思考之四:国家能源安全与绿色发展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202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2%,远超40%的安全红线;交通领域碳排放占比8.1%(99.2亿吨),其中汽车排放占85%。破局关键在于加速交通能源结构转型:通过车辆电动化替代燃油消费(2023年交通碳达峰后需持续下降),同步提升绿电占比以避免“煤电代油电”的碳泄漏风险。此举既可降低72%的石油进口依赖,又能以交通领域为支点撬动能源体系整体绿色化,为国家能源安全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双重保障。


孙院士重点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战略规划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思考。


思考之五:新能源汽车与绿色能源融合

绿色电力需求

基于2035年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当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5亿辆(占比 90%)时,年度电力需求将达1.5-2万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前全国居民用电量总和。这一测算揭示交通领域能源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革,需构建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匹配的绿电供应体系,推动电力生产、传输、存储与交通用能的全链条协同发展。

绿电从哪里来

创新实施 "交通走廊光伏化" 工程,利用20万公里高速公路和5万公里高铁隔离带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超7000亿千瓦时。结合沙漠光伏基地、沿海风电集群及黄河滩涂综合治理项目,可形成 “路-站-场-滩”四位一体的清洁能源生产网络,在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同时,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多功能复合利用。

交通绿色能源网

通过 “2111绿色能源工程” 打造立体化能源供给体系:沿公路高铁建设双网光伏走廊,在长江流域构建风光水储一体化能源带,于黄河沿岸实施生态光伏治沙工程,在海岸带开发风光互补能源集群。该工程将形成覆盖全国主要交通干线的清洁能源生产网络,实现能源供给与交通用能的空间耦合。

预期效果

该体系建成后将产生多重战略效益:培育光伏/电池/储能/智能电网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实现能源安全自主可控,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战略依赖;支撑年碳减排超10亿吨,加速 “双碳”目标达成;构建智能交通能源生态,形成新质生产力。通过产业协同发展,可突破国际贸易壁垒,实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的超大规模发展。


思考之六:发展愿景与设想1269

关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愿景和设想,孙院士总结了“1269”总体愿景。


1个国家重大战略技术方向: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路网绿色能源融合技术。


2个国家交通科技与产业重大任务: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本实现汽车驱动电动化,汽车能源零碳化和绿色化;


交通路网资源绿色电能化:“7118高速路网”资源绿色电能与零碳能源化。


支撑实现国家6大战略目标:


①203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和保有量占有率双超90%,产值接近15万亿,拉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光伏、绿色电能与车网互动网等4个超数万亿产业,每年GDP贡献20~30万亿左右;持续巩固和扩大领先优势;


②高速路网资源电能源化转型升级,支撑交通安全、绿色、零碳化,达成交通双碳“3060”战略目标;


③实现2035科技、交通、汽车强国,交通科技与产业高水平自立自强;


④降低石油进口,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交通石油消耗占比60%左右);


⑤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超大规模内循环市场,破局科技贸易小院高墙和关税壁垒;


⑥补齐全产业链短板,加速完成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和开发工具国产化替代。


攻关9项新能源汽车领域关键技术:


孙院士提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产业工程科技体系原来由三纵三横组成,三纵整车平台技术包括纯电动、插电混、氢电混;三横三大电系统技术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现在又提出线控底盘四小电技术:电转向、电主动悬架、电制动、电空调。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朝着移动具身智能体方向发展,技术体系包括:传感、网联、算力、大模型、通讯、操纵(人/机)、车控安全、车网信息安全等。


最终要在以下9项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突破:1)汽车系统架构领域;2)线控底盘与安全;3)智能动力与电池;4)分布式电驱动与控制技术;5)智能传感与控制;6)车规级芯片及车用操作系统;7)汽车工业软件与开发工具链;8)车载光纤网与光通讯;9)绿色电网与电能路由技术。


面向未来,重庆可深度融入国家“车-路-能” 融合战略,实施 “2111绿色能源工程”,结合长江风光水储走廊构建交通专用绿电网络。到 2035年,带动形成光伏、电池、储能、智能电网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起自主可控的能源安全体系。通过强化车规级芯片、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攻关,重庆从 “制造基地” 向 “创新高地” 跨越。